图为大钦岛乡渔民正冒着秋雨在海上抢抓农时,进行海带苗分苗暂养。
金秋十月,陆地上忙着秋收时,海上正忙着秋耕。长岛大钦岛乡的海面上,渔民们正忙于海带苗分苗暂养,这是全年海带养殖的关键一环。连日的秋雨没让大钦岛的“海上农田”闲下来,反而让万亩养殖区里多了份抢时间的紧迫感。
在大钦岛客港,一早便满是忙碌的身影。养殖场工人把一箱箱育苗器从仓库搬到岸边,再接力搬上养殖船,船刚装满就往养殖海域赶。渔民们穿好雨衣,蹲在船边整理苗帘,“这苗娇气,得趁天没大冷赶紧挂到海里,晚一天就少一分长势。”小浩村养殖一场下海队工人王强一边捆扎育苗器一边说,大家都想着半天内把这批小苗安置好,不耽误后续暂养。
坐着养殖船往深海走,1.3万亩海带养殖区渐渐铺开。秋雨中,一排排养殖筏架像田埂一样整齐,运送物资的小船在筏架间穿梭,发动机声混着渔民的吆喝声,成了海面上的“秋耕曲”。渔民们拉着筏架上的绳索,把海带幼苗往架子上挂,棕色的育苗器泡在海水里,随着波浪轻轻晃。
“身上早湿透了,分不清是雨还是汗。”小浩村养殖一场下海队长高长杰擦了擦脸,手里的活没停。他说今年从大连、蓬莱进了“B013”“玉带”这些好品种的苗,一共百十帘,“分苗不能等,裁好育苗器、系上坠石,绑到架子上暂养一个多月,下月就能采头茬苗,要是能长到20多公分,明年收成就有谱了。”
分苗的活儿讲究协作,船上的人各有分工:剪帘的得把苗帘拆得匀、剪得齐,系坠石的要绑得牢还不能伤着苗,挂苗的得对着吊绳找准位置。几双手配合着,绒毛大的海带苗就从苗帘上“搬”到了海里的“新家”,整个流程快而不乱。
大钦岛种海带快70年了,这些年乡里一直在琢磨怎么把海带种得更好。乡党委、政府牵线,让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企业、渔民结对,搞产学研合作,海带品种越选越优,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2025年,全乡1.3万亩养殖区里,种的大多是“B013”“克隆E25”这些优质品种,光养殖绳就有近300万条,一年能加工2.4万多吨干海带,产值差不多2亿元。好的“海带芯”,让这“蓝色粮仓”越来越丰实,也让渔民的日子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