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传党,是在山东菏泽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满院堆放的废品率先映入眼帘,任谁都难以将这里与“图书馆”联系起来。可迈进屋门才发现,屋里处处是书——箱子里塞着、桌子上摆着、床底下堆着,足足有两万多册。
没人能想到,这两万多册书,大部分是张传党弯腰捡废品、攥着皱巴巴的零钱,一点点攒回来的。这个由民房改造的图书馆,已默默走过六十载春秋,多年来一直免费向乡邻开放借阅。
从“半个月学生”
到“小巷馆长”
图书馆藏在张海村一条悠长的小巷里,斑驳的砖墙、略显陈旧的木门,刻着岁月的痕迹。木门之上,一块“藏书之家”的牌匾格外显眼。
见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时,张传党熟练地从口袋里掏出名片,“欢迎来访张海图书馆,我是馆长张传党”。他今年79岁,胳膊腿利落得不像这个年纪的人。
聊起图书馆过往的故事,张传党瞬间来了精神,带着记者参观起“馆内”,其实就是他家的三间屋子。第一间是厨房,里面摆着两个老式木质书橱,因年代久落满灰尘;第二间是他的卧室,不大的空间里挤着4个略显破旧的大书橱和数个老木箱。“这儿的藏书最多。”他介绍道,“经济、哲学、文学、科技、儿童类都有,共一万多本。”除此之外,还有一间近几年新盖的屋子,如今被专门用来存放最新添置的书籍。
在了解中得知,眼前的这位“馆长”,其实只上过半个月学。“那时候家里穷,连支笔都买不起,一年级上了半个月就辍学了。”提起往事,他的语气里满是遗憾,却又藏着一丝不甘。没学上的日子里,张传党也没闲着。“人家念书我就跟着听,就想知道书里有啥。”可那会儿他不认字,想看书的话,只能一点点摸索,不认的字就问身边人,还特意买了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就查。
“只要知道哪儿有卖书的,我就往哪儿去,哪怕这顿饭不吃,也得把书买回来。”张传党笑着说。去市里的新华书店大约二十五里地,没有自行车,他就跑着去,如此反复,鞋都烂了好几双。
一开始,他的钱一次只能买两三本连环画。他把买来的连环画收到柜子里,村里识字的人知道了,都往他家凑。慢慢地,看书的人多了,他心里也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收集更多书,让更多人能免费看上书。
免费借阅里的
坚守与牵挂
张传党的藏书越来越多。周边村庄的人也听说了这间免费图书馆,纷纷慕名而来。
“我家孩子一放学就往这儿跑,从小学读到初中,没断过。”一位村民回忆道。那时的图书馆小有名气,方圆十多里地的人都来这儿看书。每到周末,屋里挤着几十个大人小孩,有的实在没位置,干脆坐在门槛上看,捧着书的模样满是专注。
为了方便管理,张传党给借书的人办了借书证。记者看到,最早的一本借书证时间显示2010年,封皮早已磨得有些发白。“把借的书名写在证上,到时候还回来就行。”这么多年,极少有人借书不还,即便偶尔遇到,他也从不计较:“书本来就是给人看的,人家要是实在喜欢,不还也没啥。”
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几则留言格外暖心:“书香传爱心,爱心递温暖,多年的坚守,令人感动,可亲、可敬、我辈之楷模。”这些留言大多来自曾经在这儿看书的孩子,如今有人考上了大学,有人已步入社会,却始终记挂着张传党。“有一回我过生日,以前来借书的人特意提着蛋糕来看我。”张传党感慨地说,“他们总说感谢我,其实我更感谢他们,是他们让这个图书馆一直热热闹闹的。”
书架上,《长安的荔枝》这类热门书格外显眼。张传党说,他常会主动问来借书的学生“喜欢看啥书”,摸清喜好就去买。近几年,他还拜托年轻人帮自己网购,每次买书都要花上二三百块钱。
为了买书,他把日子过到了极致节俭,早晚只喝玉米糊糊就咸菜,一年到头难得吃一次肉;几亩地承包出去,一年2000多元的租金,一分不留全用来买书;空闲时就去捡废品,塑料瓶、废纸箱,攒够了就卖掉,换来的钱还是买书。
他有个坚持了十年的习惯:每次卖废品的钱,都要仔细记在本子上。翻开本子,一笔笔数字清晰可见——6月7日15元、6月26日28元、7月17日24元……数字虽小,却满是他对图书馆的珍视。截至今年9月,他这一年卖废品的钱,已经攒了691元。
图书馆的大门
会一直敞开
前几年,担心旧屋子漏雨打湿书,张传党自己拉土垫地基,一砖一瓦盖了间新屋。最好的柜子、最干净的地方,都留给了书,他自己却还住在老旧的小屋里。有人劝他:“一把年纪了,别这么苦自己。”他却笑着说:“苦啥?一想到孩子们有好地方看书,就不觉得苦。”
新屋盖好了,来借书的孩子却少了。张传党就把书搬到三轮车上,推着车去学校门口等。他想让放学的娃知道:“还有个地方,能免费借书看。”
曾经有人出高价买他珍藏的连环画,这对清贫的他来说,是笔“巨款”。可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卖了就没了,得留给孩子看。”
如今,张传党的床头还放着一盏昏暗的灯,旁边堆着几本常读的书。他写过一首叫《蜡烛》的诗:“蜡烛虽小有价值,照亮他人燃自己。舍己为人成可为,不为名利众人知。”这是他的自白,也是他一辈子的写照。
常有人问张传党:“要是以后没人来借书了,你怎么办?”他每次都斩钉截铁地回应:“不会的,总有人会来。”
夕阳下,张传党蹲在地上整理刚捡来的废品。七旬光阴里,张传党用废品换一院书香,在乡村点燃了一盏阅读之灯。这盏灯,暖了一辈辈人的路,也亮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却闪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