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锈的船锚做窗帘挂钩,白色粗布船帆做投影幕布,旧船桨做床头,桅杆做衣架,船梯做毛巾架,贝壳做装饰烛台……“渔船开进茶园里,民宿建在渔船上”的巧思常让到访游客惊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敏 张钟仁 王仁贵
从空中俯瞰茶园民 宿(2025 年 8 月 5 日摄) 袁敏摄 / 本刊
在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度假区,久经风霜的老渔船内部,床、桌椅、茶具、厨具等“五脏俱全”,别有洞天。渔具老物件与现代创意结合,让老船有了新生命。35条渔船跟着渔民老闫一起“上了岸”,他把报废的渔船“搬”进茶园、山坡,改造成船坞民宿。
老闫说,要让游客在改造后的民宿房间里,体验老渔民依船而憩的生活,在旧船甲板改装的阳台上凭栏远望、眺海听涛,还能在茶艺连廊里欣赏茶园美景、品尝当季新茗。
渔民转产、渔业转型浪潮里,日照市一批渔民离海向岸。
从风吹日晒、看天吃饭的渔民,到茶园民宿的负责人,发展理念的改变,让老闫与海的故事成为当地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具象呈现。从“靠海吃海”到“靠海兴家”“靠海兴业”,离海不弃海,但海的文章有了新内涵,也从中照见山海天乃至于日照市的文旅新形态。
渔船驶在回忆中
老闫本名闫早宁,当地吴家台村人。作为“渔三代”的他,曾经从事水产收购工作,现在成了山东云过山丘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经营着云过山丘茶旅园等项目。
老闫改造的每条报废船都有自己的名字,其中一条名为“大航海家”。翻开床头摆放的《大航海家》传记,里面记录着古今中外十余位知名航海家的故事。
在以渔为生的吴家台村,老渔船本身就是航海传记。一条船陪伴渔民三四十年,承载着大半生的风风雨雨,船上一处不起眼的划痕、松动或掉色,背后可能都蕴含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小时候,老闫常听长辈们念叨:“船是我们养家糊口的老伙计,也是我们的家人。”那时他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到自己第一次出海。
“茫茫黑夜,除了天全是海,风浪很大,人很渺小,熟悉而坚固的船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只要船在,就有底气、有安全感。”老闫回忆道,他渐渐明白,面对报废即将被拖走拆解的老渔船,船长们为何恋恋不舍。
后来,老闫的父亲进入水产公司,带着14岁的老闫进城生活。老闫长大了,手头的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可故乡熙攘喧闹的码头,渔船启航的汽笛,船舱里说不清是鲜还是腥的气味,却时常闯进他的梦……
“总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的家。”2011年,37岁的老闫做出决定:带着全家回村。
20多年斗转星移,家乡已经悄然改变。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海洋牧场逐渐兴起,单一渔业向三产联动进发……政府招引大户返乡创业,带领当地渔民转产,生态产业携手发展的理念逐渐取代“靠天吃饭、以渔为生”的单一手段,渔旅融合的农家乐成了村里的新活计。
老闫和吴家台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起云过山丘茶园。“听海长大的茶”成为这里的亮点。
渔船停靠茶园里
“这船要报废了,真舍不得。”一名老渔民说,“20多米长的木制渔船,可能是最后一批木船了,后续再拍(造)的船就是‘铁疙瘩’了。”
“如何抢救这些只能驶在记忆中的老渔船?”一个创意在老闫脑中划过:把老渔村文化和日照茶文化结合,将报废渔船运到自家茶园。
说干就干,老闫回收了50条报废的老渔船,将其中35条打造成民宿。从装修理念、空间布局再到观景角度,每一条船都独一无二。
“有的保留了原始的复古气息,有的安装了现代的落地窗和茶室,还有的像一叶扁舟‘行驶’在茶园里……条条渔船似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老渔民,各自讲述着海上的光怪陆离。”一名来此选房的游客告诉记者。
无法改造的,老闫便“忍痛割爱”拆开老船木做成床或桌椅,拆下的零部件作为装饰品为房间增添岁月气息。生锈的船锚做窗帘挂钩,白色粗布船帆做投影幕布,旧船桨做床头,桅杆做衣架,船梯做毛巾架,贝壳做装饰烛台……“渔船开进茶园里,民宿建在渔船上”的巧思常让到访游客惊叹。
漫步在园区,草地里的雕塑是锈迹斑驳的老发动机,景观墙由无数贝壳堆砌而成,遮阳的帷幔是废旧船帆。老船美术馆、百亩茶园、云过茶社、渔业记忆博物馆等地标则向游客讲述着这座海边小城的前世今生。
“园区初建的时候,我想建个渔业记忆博物馆,让被淘汰的老物件有个家。”老闫说。村民们听说这事,纷纷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纪念品拿了出来。有的郑重地递来一个油纸袋,里面是三层油纸仔细包裹着的航海日志,有的送来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船员证,有的把船上的浮漂也当成宝贝一并送来……“我们照单全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都曾是老一代渔民视为珍宝之物。”老闫说。
老物件们有了家,老渔民们也时常“回家看看”,站在展柜前重温那段乘风破浪的时光。现在,园区吸纳了十几名老渔民,在除草、采茶、讲解等新岗位上发光发热。
“渔船”扬帆驶向“新蓝海”
条条渔船上岸,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面庞返乡创业,让村子这条“大渔船”驶向发展的“新蓝海”。
老闫的云过山丘茶旅园已经建成集有机绿茶、船坞民宿、茶园大地艺术、渔业记忆博物馆、艺术营地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区,每年吸引近9万名游客来此打卡。
一次,一名来游玩的孩子站在老渔船前,问老闫:“深海里有风浪,有危险,渔民伯伯们为什么要开着船往那里去?”
老闫回答:“渔民伯伯们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让他们以后能走出渔村,不用再去大海里冒险。”
“那您怎么走出渔村,又回来了?”孩子问。
老闫一愣,思索半晌后,他告诉孩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奋斗方式。人们乘渔船出海、走出渔村务工,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回来是为了把家乡的小渔村建设得更美好。”
“那次对话让我很感动。我希望孩子们都能知道老故事,了解家乡的渔村文化,继承这种开拓奋斗的精神。将来他们走向四海,都能自豪地讲起家乡的故事,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也把这份感动和力量带给更多人。”老闫说。
老闫告诉记者,如今年轻一代传承发展故乡文化有了新花样。他的儿子热爱艺术,毕业后也选择返乡,正和其他同事们筹划打造“东海夫人大地艺术区”新型度假综合体,通过“艺术+产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甚至国际游客前来体验。
“现在儿子的想法比我多,闯劲儿足。”老闫笑着说,眼里满是自豪。爷爷出海打鱼,父亲进城经商,儿子发挥创意投身艺术,变的是昔日小渔村人一代比一代更好的生活,不变的是驶向“深海”、驶向未来的勇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