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三新”集成打造10个千亩方2个万亩片-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4 10:48:40
来源:大众日报

济南起步区“三新”集成打造10个千亩方2个万亩片

字体:

  早在2024年6月,济南起步区被纳入省农业农村厅“三新”集成推进县建设名单。一年来推进县建设情况如何?有何成效?在今年麦收结束之际,记者对起步区内的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进行了探访。

  早前,记者在位于起步区董庙路与粮安路交叉口北侧一处尚未收割的麦田内看到,一块绿色牌子上写着“小麦—玉米化肥利用长期定位监测点”。

  作为化肥利用率监测的特聘专家,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高明秀指着这片麦田对记者介绍:“这里是机械深施肥料利用率试验田,就是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机械深耕35cm,为小麦生长创造疏松、肥沃的根区土壤环境,与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协同,促进小麦更好地吸收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小麦产量。我们还进行了农民习惯施肥、新型肥料应用试验。下一步通过肥料利用率测算,总结节肥增效技术经验,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为‘三新’集成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方案,起步区主要开展的是小麦“三新”集成推进县创建,探索整村整乡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以小麦为重点,兼顾玉米、大豆主栽作物,重点打造10个千亩示范方、2个万亩示范片。

  “我们的目标是以智慧物联网监测平台为基础,创建国内领先智慧化科学施肥示范区。‘集成’的意思就是‘1+1>2’,通过推广智能施肥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耕、无人机施肥、新型肥料等技术,提单产增效益,达到节肥减药增效的目的。”起步区经济发展部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赵松告诉记者。

  辖区内的太平街道和孙耿街道分别利用各自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智慧物联网监测平台等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准化“三新”技术模式。

  在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运营中心“驾驶舱”上,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气象信息以及作物长势、虫情病害等信息实时更新,叶面积指数、作物养分、动态作物高度等反映作物状态的图像一目了然。

  该“驾驶舱”的开发方北京科百宏业科技有限公司软件项目经理曹坤告诉记者:“施肥无人机能够根据‘处方图’进行变量施肥作业,减少25%左右的化肥使用量。病虫害预警模型可以在早期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警,防治措施前移,能降低约20%的用药量。智能灌溉模块依托土壤水分传感器,配合田间小气候等数据进行灌溉研判,节水量能达到30%。”

  测土配方施肥是“三新”集成推进县建设的重要内容,济南益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家胜和他的团队承担了部分任务。“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农民在施肥时存在从众心理,导致过量施用,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运用精密仪器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指标、植株营养状况,精心制订施肥方案,确保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施用方法精准匹配。”姜家胜说。

  作为由济南市农业农村局认定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组织,该公司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施肥培训。“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不少农户反映农作物生长状况明显改善,产量有所提高。”姜家胜说。

  起步区经济发展部农业农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施肥增效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农田采用“三新”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优化施肥结构和减少化肥用量,项目有效降低了氮磷肥的施用强度,减少了化肥流失和挥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项目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飞跃 胡沥中 王雅雯 实习生 刘丞育)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