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今年将实施科技创新五大提升行动-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4/30 13:30:29
来源:济南日报

济南今年将实施科技创新五大提升行动

字体:

  4月29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4场。记者获悉,2024年济南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居第31位(较上年提升1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保持第15位,属于“科技强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数量居全省首位

  2024年,济南牵头和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各10家,拥有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均居全省首位。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36家,院士工作站51家,总量均居全省首位。

  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2024年,济南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6项,争取省拨资金3.1亿元。健全“揭榜挂帅”新机制,78项揭榜成功,首期支持财政资金3120万元,撬动社会主体投入6.77亿元。

  关键创新指标强劲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74.9亿元,同比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4%,连续多年实现大幅提升。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47人(项),省级人才工程52人(项),多项指标居全省首位。全市共获2023年度国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43项。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574.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6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

  取得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

  2025年,济南将聚力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等五大行动,全力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其中,在重大创新平台提升行动中,将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鼓励中国科学院落地机构与本地企业联合创新,推动优秀成果在济落地转化。打造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战略矩阵。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推进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做大做强。

  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动中,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取得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启动第二批“科技经纪人”试点工作。

  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中,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获批山东省自然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20项以上,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项以上。

  在企业创新能级提升行动中,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高新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力争90%的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项目资金投向企业。

  在科技创新生态提升行动中,落实构建一流创新生态“1+4”系列政策,研究制定抓攻关、强企业、引人才、促转化“一揽子”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若干措施,制订济南市创新券实施细则。

  对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最高1000万元定向项目支持

  聚焦破解科技投入“撒芝麻盐”、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等难题,今年,市科技局拟出台《关于推进科技领域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探索科技资金多元化投入新渠道。

  在创新链前端,继续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凝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需求,适时以政府榜单名义发布,最高支持300万元。每年动态调整实施领域,实现以科技手段灵活服务产业发展,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最高支持100万元。

  在产业链中段,结合我市重点产业提升需求,新设立了三类项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三高一新”集聚项目和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以定向择优的模式,扶持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各区县在全市产业布局框架内协同发展。同时,支持引进一批“高投资、高研发投入、高产出,引进新注册落地”的硬科技项目。

  在资金链后端,将优化奖补兑现政策条款,进一步调整高企认定、研发补助、技术转移转化补助内容。比如,鼓励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对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最高1000万元定向项目支持。

  新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0家以上

  聚焦助力高校成果转化,济南拟于近期出台“新高校20条实施细则2025版”,支持高校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支持高校设立服务产业带头人工作室、支持高校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等,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转化难、落地慢”“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等问题。

  为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济南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100万元支持。建立“订单式研发”合作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聚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定向攻关,最高支持500万元(企业配套资金不低于50%)。

  2025年,全市新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0家以上,其中由企业牵头建设的达到80%以上。聚焦行业链主企业、产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军企业,积极推荐争取省科技示范工程、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力争2025年,全市由企业承担实施的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占比达到90%以上,财政研发资金支持额度占比达到90%以上。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