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济南市卫生健康系统全力扩资源、补短板、调结构、强体系,全线推进各项改革,持续深挖“防火带”、筑牢“隔离墙”、织密“救治网”。
一年来,济南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组挂牌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扩大试点范围扩至全市,村(居)民委员会均已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市级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全部建成,区县疾控中心全部实施标准化建设,功能区疾控中心实现独立运行,疾控系统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增至75个。从机构到体系,从硬件到软件……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迭代升级,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筑牢公共卫生底座。
全链发力: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网更牢固
持续构建灵敏的监测体系、高效的应急机制、优质的救治系统,始终是济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织就灵敏的传染病监测网络,济南市构建传染病多点触发和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打通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药店等7100余家重点机构的“数据孤岛”,并与气象、环境等数据库对接,形成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机制。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济南市成立6类131支卫生应急队伍。实行应急物资“企业产能储备、市级集中储备、行业专业储备、机构分散储备”四级储备;建成省、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6家,救护车增至519辆,急救站增至89个;在省内率先建立自动实时定位“云急救”模式,确保紧急医学救援到位。
济南市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获批全省首位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主体医院1个,国家和省重点专科、学科、单位136个。同时,立足“平战结合、高效转换”,济南市健全完善重症监护病房储备和转换机制、重症专业常态培训机制、发热门诊紧急扩容机制,设置发热诊室1828个、重症监护床位2813张,药品、设备、床位、医护做到足量够用。
全域提升:全方位全周期疾控服务优化升级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的方式,济南市高度重视免疫预防工作。2023年,济南获批国家疾控局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城市;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占比达82%;推出“济南e苗通”接种预约小程序上线;在全国最早部署智慧化全程追溯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接种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疾病防控屏障的建立依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优化。2023年,济南市宫颈癌综合防治项目试点成绩蝉联全国第一;连续三轮获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模式入选全国示范区经典案例;艾滋病确证、筛查实验室网络规模全省第一;获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生活方式医学联盟建设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基地验收优秀。
济南市全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区镇村”四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健康科普专家下基层“五进”活动实现品牌化;“互联网+”碘营养个体化评价系统落地济南,为居民开展碘营养个体化评价开辟新的渠道;发布低温寒潮健康风险预警平台及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综合应用管理系统……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了居民健康素养,济南居民健康素养达33.4%,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
全面融合:为群众提供“防、管、治”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为推进医防融合走深走实,济南市印发全市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医防融合试点及扩围部署工作方案。成立济南市公共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心,组建第一届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积极推进疾控中心检测报告与临床检验报告互认,传染病病原学检测资源、数据与医疗机构共享。
2023年2月,济南市疾控中心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签署“齐鲁医防融合创新机制”协议,共建齐鲁新发突发感染识别实验室。该机制延伸病原识别网络,首次证实国内存在康诺尔立克次体感染,省内首次发现Q热病原贝斯柯克氏体新基因型,发现世界第二例米氏克雷伯氏菌感染。
济南市公共卫生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各个领域喜结硕果。应急消毒、结核病防治、医防融合创新等省级决赛团体第一名,公共健康治理能力在32个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中综合排名第四,传染病防制排名第二。